個人本位論
代表人物:法國的盧梭、德國的康德、瑞士的裴斯泰洛齊
基本觀點:人的本性在于“自然性”,人性具有內在的、自我實現的趨向,這種趨向在道德或價值上是善的或向善的;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幫助人們充分地實現他們的自然潛能,以便在此基礎上建立理想的社會和國家;重視人的價值、個性發展及其需要,把人的個性發展及其需要的滿足視為教育的價值所在;個人價值高于社會價值,社會只有在有助于個人的發展時才有價值,評價教育的價值應當以其對個人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衡量。
基本評價:
個人本位的價值取向重視教育的個人價值,強調教育目的從個人出發,滿足個人的需要,具有一定的合理性。特別是在文藝復興以后的歷史條件下,對于打破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對人的束縛,倡導人的自由和個性解放,提升人的價值和地位,使教育回歸到人間等方面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。
但激進的個人本位論者完全割裂人與社會的關系,離開社會來思考人的發展,無視個人發展的社會需要和社會條件,甚至把滿足個人需要和滿足社會需要對立起來,把教育的個人目的和社會目的看成是不可調和的。這極易導致唯自由論和個人主義傾向。